写于2023年暑假,班主任期间,听物理课
边界
- 宏观低速物体
问题
- 运动学
- 动力学
复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
- 质点平动:高中主要涉及质点平动
- 刚体转动:围绕自己中心点转动,陀螺仪
- 机械振动:单摆、金属片振动
- 机械波动:振动向前传播时成为了波动
构建理论体系的方法
- 抽象物理模型:适用场景与体系
- 引入物理参量:关键因素的定量描述
- 寻求参量方程:数学推导与实验总结
- 理论验证与拓展:对称性、实验验证、工程应用
- 理论认识价值:自然、科学观,认知方法
牛顿力学建立在牛顿力学三定律上,F=ma是牛顿力学的基石
F=am是假设并实验验证的,而基于该方程可以用数学方法推出其他理论
运动学模型建立
第一个问题:什么是运动状态
方向与速度
第二个问题:运动状态可不可以被描述
- 这是我记录的主要原因,之前从没想过这个问题
-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统一
- 不存在物体处于绝对静止的状态
- 描述状态的困难
-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
- 人不能同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
- 没法记录下某一个瞬时
- 人眼有响应时间,我们看到的始终是一段时间的均值,而不是瞬间的值
- 为了描述,我们必须把时间间隔视作静止状态(变化非常缓慢)
- 承认在一段时间内,相对静止的状态,才能描述运动
第三个问题:建立模型
- 为了解决物体自身有体积,物体上的每个点运动状态都不一致(至少位置不一致)
- 提出质点模型,用质点描述一个物体整体的运动
- 一种近似的手段
- 物体作平动时,完全可以用相同的方程来描述
- 我们不关心物体自身的转动状态
- 质点的位置如何选择
- 不是任意选择的点,是确实存在的
- 质心
当重力场是均匀的时候,质点选择重心
- 提出质点模型,用质点描述一个物体整体的运动
第四个问题:提出参量
参量如何确认?
- 参照物与参照系
地心说与日心说 参照物不一样 本质是视角问题
地心说被批判的原因是认为其他天体围绕地球作圆周运动
- 参照系在三维空间具体表现为三维坐标系、极坐标系
- 三维坐标系
- z轴与x、y轴所在平面垂直,经过x、y轴交点
- 一般采用右手系
- 极坐标系
- (r,theta)
- r是点到原点的距离
- theta是旋转的角度
- (r,theta)
- 三维坐标系
- 参照系在三维空间具体表现为三维坐标系、极坐标系
运动的参量
- 最基本的量
- 时间
- 空间
- 距离——长度
- 长度的单位
km m dm cm mm nm
光年
- 1m是如何定义的?
- 地球的部分弧长(1/4)除至单位长度
- 为了统一标准,建立了标准器件
- 现在是用光速进行定义
- 长度的测量
- 普通长度的测量
- 直尺、卷尺、游标卡尺、螺旋测微仪
- 激光测距、超声波测距
- 微小尺度的测量
- 可见光、微波、电子、原子
可见光:400nm-700nm
微波波长:mm
- 可见光、微波、电子、原子
- 长距离测量
- 激光测距
衰减,吸收问题
- 三角法
当测量超长距离时,必然使用三角法
- 激光测距
- 普通长度的测量
- 长度的单位
- 时间
- 时间单位
s min h
- 计时的特点是周期性
例如单摆周期1s,最小时间单位就是1s
- 对石英晶体通电,它会以极高的频率通电,周期足够小,最小时间足够小
- 原子钟比石英钟更精确
- 时间单位
- 速度
- 平均速度
- 时间间隔
- 位移:位置的变化
- 运动方程: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函数
- 瞬时速度
- 时间间隔非常短的平均速度
微分的概念
- 时间间隔非常短的平均速度
- 练习:绘制匀速直线运动的v-t曲线与x-t曲线
- 起始点在原点
- 起始点在x0
- 二者的关系
- x-t到v-t:取点的斜率,瞬时速度
- v-t到x-t:取区间的面积,细分小段,视作矩形,位移
位移是指末时刻的x与初时刻的x的差值
- 速度的测量
- 加速度
- 反映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
- 平均加速度
- 速度的变化/时间间隔
- a-t 与 v-t
- a是v-t取斜率
- v是a-t取面积
- 平均速度
第五个问题:物理模型
自由落体运动
- 路程与加速度
- 速度与加速度
- 以向上抛,最高到达?
- 向上匀减速运动
- 向下匀加速运动
- 两个过程是对称的
- 直接考虑匀减速运动
- 算出减速至0(最高点)所用时间
- 法1:匀减速算距离
- 法2:匀加速运动同样的时间经过同样的距离,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匀加速过程考虑问题
匀变速运动
- 类型
- 匀加速直线运动
- 匀减速直线运动
- 已知初速度,加速度,经过时间后,物体的位移是多少?
- 法1:面积
- 法2:算术